十三五规划专题
 
首页|通知公告|工作动态|政策文件|学习空间|他山之石|留言板
 
  他山之石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武汉大学:“互联网+教育”构建教学新模式
2020-12-09 16:02  

作者: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记者:付晓歌 实习生:李鑫

信息化引发了校园环境和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教育”给传统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随着“教与学革命”珞珈论坛在武汉大学深入开展,师生群体中就如何深化课堂革命,构建“教”与“学”的新模式,引发了深入思考与创新探索。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课堂革命,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流程再造,是武汉大学近年来一直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此次“教与学革命”珞珈论坛挖掘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融合技术,让教学内容更充实

如何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武汉大学抓住高校教育模式变革新机遇,交出自己的答卷。

开展多类型线上讲座,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一根长长的网线联结起了隔离在各地的学子之心。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信息管理学院先后举办27场各专业“云认知”活动,同学们身处祖国的天南海北,却因为这根知识纽带连接到了一起,小小的电脑屏幕变成了科研“云沙龙”。线上讲座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参与度更高,知识传授面也更广。在线讲座、云参观、云直播等方式让大家在学术探索之路中不再孤单,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业界前沿和行业发展现状。

关注热点更新慕课,提升思政课堂活力。疫情期间,武汉大学的同学们怀揣着爱与希望,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之中。武汉姑娘、大三学生郑欣怡是他们中的一员,她的志愿故事登上了《新闻联播》。她主动为父母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孩子补习功课,还坚持去武汉中百仓储百步亭花园路店分拣蔬菜,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她的行动触发了其班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水静的思考。刘水静想起古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不正是郑欣怡的初心吗?“这种精神,是激励我们战胜当前疫情的强大动力,是鼓舞我们在疫情结束后投身新的伟大斗争的根本力量!”疫情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上见”团队围绕家与国、志愿服务、心理防护等主题推出系列线上节目,以郑欣怡此类事例为基础,开展线上“思政大课堂”。

      说明: https://news.whu.edu.cn/__local/E/FE/11/89DEF3E8B27619BC59F278B3880_1F3DCC56_CDBE.png

利用智慧教室与软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信息化引发了校园环境和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智能校园、移动学习工具、虚拟仿真和教育大数据让课堂教学实现了以资源转变和技术支持为基础的有效转变。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苏昉老师教高年级学生时,让学生在智慧教室进行主题展示。智慧教室的主屏使用了智慧黑板,支持4K高清显示。学生分组可以使用红外款交互智能平板。日常授课中,头脑风暴、协作书写、广播、投屏等多功能可用来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教师端、小组端、学生端多屏联动。此外,提问箱等课堂互动工具可以进一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课堂互动、自主探究更为便捷。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张申威老师则善于使用手机软件展开高效率教学,“微助教”“雨课堂”“学习通”等手机辅助软件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第一次在课堂中使用“微助教”的评论弹幕功能时,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同学们在手机消息框输入自己的想法,点击发送,很快就能在课堂大屏幕上看到滚动的消息,就像视频软件的弹幕一样。学习时的感悟、听课中的困惑等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被实时呈现,也能得到老师及时地回应,有时候的“神回复”更能让课堂氛围立刻升温。“手机教学辅助软件能及时进行互动反馈、兼容各类富媒体课程资源、并方便同学们课后进行复习与巩固,打破了传统课堂界域,也较好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张申威告诉记者。

聚焦学生,让能力发展更综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的角色。武汉大学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改进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

开放式实践体系,提升学生内驱力。疫情期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线上课程教学给学生融入了居家DIY实验项目,学生利用居家环境下能够获取的实验材料及手机搭建实验装置。日常的胶带、剪刀、棉线、尺子、筷子、苹果摇身一变,成为了同学们手中的“魔法器材”。学生从选材到搭建装置,从直接运用手机测量数据到使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每一步基本独立完成。这种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实体实验”教学模式,将“居家实验”“宿舍实验”“校园实验”等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丰富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说明: https://news.whu.edu.cn/__local/6/D4/3F/8BA21DD4FE16300E64605C13013_666C0690_C8B8.jpeg

项目式交互教学,激发创新探索力。所谓“项目式教学”,是指从Project-based Learning入手,以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改变从单纯知识传授到真正的能力培养,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电子信息学院徐新老师的语音信号处理课被同学们称为“魔鬼课程”,极具挑战性。“教学,最重要的是提供个性化培养的阳光、土壤、水和空气”,相对于知识传授,徐新老师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语音信号处理课堂上,2-4人的项目小组要不断进行头脑风暴和实验,同学们往往会“自主拖堂”。该课程通过高强度研究训练和学习,在项目中融入研讨和案例分析环节,最终提交项目报告和答辩,答辩中每个人都要发言、回答问题,最后根据选题、工作量、完成度、展示和报告共同打分。其中,某小组为了完成项目,收集了139个人的语音信息,共计39980条语音信息。“选我的课,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一旦完成,一定会特别有成就感。”徐新说。

研读式自我探索,创造批判思考力。武汉大学的人文类学科,在课堂中引入原著,注重对经典的研读和讨论,改变学生对知识的刻板印象,加深对人文的理解。对人文学科来说,所学习的内容应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必须转识成智,化知识为德性,知行结合。

作为一名哲学系的老师,他曾经创造“在黑暗中讲课2小时,全班100多人无一人离开”的记录,他的事迹在校园里广泛传颂,写进了武大当年的毕业歌中:“黑夜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这个人就是苏德超。

      说明: https://news.whu.edu.cn/__local/B/A0/E3/F35665FC045A2BC17EA3F19B43E_46EFC0C3_85E4.png

课程开始,苏德超会列出一个书单,让同学们去阅读。课程进行中,每一专题选择一本或者几本书,让学生表达阅读后的感受,抒发自己看法。有时候一个问题会有多种回答,课堂上甚至会出现激烈的辩论,思想火花不断迸发。在苏德超看来,人文的经典,只能通过,而不能越过。书要一本一本地读,没有捷径可走。人文学科的教与学革命,要紧紧围绕“人文性”作文章,知识上的积累和智力上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人文知识不应只跟随教材,而应让学生回到文本本身,从文本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开放课堂,让人才培养更对口

学习不是停留于教材、课堂和学校内部的行为,“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课堂的边界被不断延伸扩大,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多领域的学习形式,一切只为服务于学生的立体化成长,真正培养领军型专业人才。

校内共享,提供多样选择。武汉大学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是在校本科生的热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突破学科限制,让学生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方面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核心,由李建中教授领衔讲授,通过12部中外伟大经典著作,阐释仁爱、使命、博雅、自由、理性、审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人成才,做合格公民,做国家脊梁。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以“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贯穿始终,通过古希腊哲学、物理世界、生命科学、科学方法论等方面10部世界经典,帮助学生增强对自然科学起源、发展和方法的兴趣,熟知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理性判断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说明: https://news.whu.edu.cn/__local/8/0C/F9/3DC2B5008993D5AB68B9B40E6DB_6EAB94DF_79B1.png

校际对话,打破知识界域。在武汉大学,同学们经常可以参加来自国内各界顶尖专家的讲座和研讨会,还可以踊跃发言,与专家面对面对话。

法学院举办了跨校合作学术论坛,与湖北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南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合作举办实务教学主题论坛,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下实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度融合。无独有偶,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也组织开展了名师讲坛,邀请了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教学名师,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环境类委员。专家们围绕大数据时代地理人才培养和MOOC建设、科研育人、GIS本科教学的普适性和特殊性的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中精细化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校企合作,助力实习实训。企业与市场结合紧密,更新速度快。信息管理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7月16日,编辑出版学专业在BILIBILI直播平台举办了“玩转内容产业,海豚带你乘风破浪”的直播活动,8月24日Taylor&Francis高级副总裁、ORCID大中华区总监胡昌杰从企业概况、学术交流、学术出版历程与业态、科研的未来等方面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在线讲座,电子商务系开展了“院友面对面”之云交流、“企业视角谈电商”之云讲座和“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之云参观3个认知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更多的了解,时下也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说明: https://news.whu.edu.cn/__local/E/69/10/E1B6FEF33BB648EE785F5BEFFAC_2CB4F335_14931.png

“互联网+教育”正在催生出新的生产力,推动大学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更新教学理念、重构教学模式、变革教学结构是应对信息化“教”与“学”变革的必由之路。“武大师生具备强大的‘革命精神’,勇于进行‘教育革新’,对过去不适应的理念、陈旧的知识、已经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革。”副校长周叶中如是说。

 

短评:

教与学改革,改出“教学相长”新模式

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正在向信息化时代过渡,信息化时代意味着教育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培养出在信息爆炸情况下,能够快速分析并具有开放创新思维的人才。武汉大学的“教与学革命”珞珈论坛,正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为主题,不断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转变。秋日桂香漫珞珈,枝间时见子初成。通过“教与学革命”的生动实践,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于学生而言,选择多了,接触面更宽,能接触更多新的东西,综合能力被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状态是“天下之大皆可去”。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三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斩获2020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创新创意系列唯一特等奖;来自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多名学生组成的三支队伍,获得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此外还有29支队伍获得二等奖,32支队伍获得三等奖;来自于武汉大学多学院的近30名学生,组成的武汉大学机器人队,获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亚军,摘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器马术赛全国一等奖荣誉……

于老师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10月,文学院张晶斩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缪爽获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天宝入选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受聘武汉大学首任驻校作家并将进入课堂指导学生……

于学校而言,武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多学科适应时代形式,不断促进教育现代化,搭建出“校—政—企—事”合作的平台,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10月,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莫干山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第三届“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中,武汉大学共获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2项,获奖数位列第一;武汉大学申报的“疫情背景下非接触教学和管理支撑敏捷IT方案”,斩获2020 IDC中国数字化转型疫情防控特别奖,共有6家单位获得该奖项,武汉大学是唯一的高校获奖单位;2020年TI杯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复测成绩中,武汉大学共斩获34个奖项,其中特等奖7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特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列全省第一……

前行之路道阻且长,无畏风雨一路前行。武汉大学将继续探索“互联网+教育”形势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模式,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助力教育信息化从相加式应用向相融式应用的高阶演进。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和个体化需求,让课堂“活”起来,不断打破学科、学院、学校的学习界限,让学生能力发展更全面,更综合。

引领学术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建成具有武大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武汉大学的回答。

(供图:各培养单位 编辑:陈丽霞)

 

关闭窗口
   
 
 
学校首页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政策文件 | 学习空间 | 他山之石 | 留言板

河北地质大学   版权所有